最近因為公務, 時常需要到杭州出差, 以前去的地方多半在工廠區, 也就是下沙開發區, 因此比較少到市區, 這幾次則主要在市區活動, 因此就決定住到市中心的酒店, 另一個好處是, 就是可以探訪杭州比較知名的餐廳。
很久以前就聽同事說過奎元館是杭州知名的麵館, 剛好也就在我住的酒店附近, 步行幾分鐘就到, 因此下午入住以後, 就決定走過去吃看看。
在塵世中與許多人事物的刹那間交會
最近因為公務, 時常需要到杭州出差, 以前去的地方多半在工廠區, 也就是下沙開發區, 因此比較少到市區, 這幾次則主要在市區活動, 因此就決定住到市中心的酒店, 另一個好處是, 就是可以探訪杭州比較知名的餐廳。
很久以前就聽同事說過奎元館是杭州知名的麵館, 剛好也就在我住的酒店附近, 步行幾分鐘就到, 因此下午入住以後, 就決定走過去吃看看。
上一篇談到在大陸買到的豆乾休閒食品,比較起來, 還是台灣的豆干更合我的味口。而且因為在大陸買不到, 所以每次回台灣一定要帶一點以解鄉愁。而台灣的豆乾品種繁多, 我個人最常帶的就是下面這兩款, 黃日香素食豆乾和大溪豆干五香豆絲。
大陸的豆製品其實不是太發達,所以像豆乾這種休閒食品, 也就不是很普遍, 最近幾年雖然有些進步, 但是主要只有四川的麻辣口味豆乾, 調味很奇怪, 不太合我的味口, 這次去浙江省出差, 發現一款祖名香逗卷, 雖然仍和台灣的口味不同, 但是還蠻好吃的, 本來想要下次去再買的, 沒想到我們家附近的大賣場就有賣, 於是就買了一大堆回來。
2007年, 我正準備從原公司離職到大陸工作, 而我的原公司代表台灣參加了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團體, 因此台灣區的幾個會員受該組織總部邀請, 需要派員去歐洲交流參訪, 這個訪問團同時也受到農委會和外交部支持與公費補助, 時間就在我的離職日之前大約二週, 我跟老闆說我都要離職了, 能不能換個人參加, 但是老闆臨時也派不出人來, 於是我只好很尷尬地代表原公司參加, 而同團的老師和行業前輩也都不知道這件事, 等到回國以後, 他們才知道我離職了, 後來再見到老師們, 還被抱怨了一頓。
這是我第四次的歐洲公務行程, 第一次是2000年拜會法國的優酪乳授權公司並參觀SIAS食品展, 第二次是2002年去考察丹麥的奶粉代工廠, 第三次是2006年考察義大利的橄欖油代工廠, 整個行程基本上是橫斷歐洲之旅, 由台北飛維也納, 然後飛法蘭克福, 然後飛阿姆斯特丹, 再飛返台北。整個台灣代表團團員中就數我最年輕, 另外二位都是我的老師輩, 還有行業前輩和外交部的隨團人員, 雖說一路上都有當地的駐外人員協助, 團員們也都不是第一次出國, 但行程中還是有些驚險場面,也是我幾次歐洲行程中最有趣的一次。雖說隔了快四年, 還是把它寫下來吧。
當時買的時候, 共買了二種口味,所以分成二篇, 先說結論, 這一款的調味並不理想, 比上次的黑香油豚骨口味差得太多, 所以得分大減, 最多最多只能給69分。
這一款曾經在2008年吃過, 但是後來就沒有再見到過, 當時也寫了一篇記錄-韓國版的乾拌泡麵, 而且是用熱水泡的, 說實話不是很成功。最近在淘寶網看到有人特別進口來賣, 就重新買來試看看, 這一回合因為有廚房了, 所以特別改成用煮食法。
之前就聽說這個消息, 前幾天到華東出差就在家樂福賣場看到了中國版, 一碗五元人民幣, 比想像的便宜很多(日本版要價相當於20-25元人民幣), 但是因為它只有在華東上市, 所以忍不住就買了下來, 然後我接著去成都出差, 再飛回華北駐地, 二碗泡麵就跟著我的行李飛了大半個中國… 拉王是日本日清公司最高級方便面的品牌, 1990年代就有, 主要用的是保鮮濕面(LL麵)工法, 也就是不乾燥, 而用乳酸保鮮,可以保持口感, 但是經過十幾年, 已經不稀罕了, 現在超級市場可以很容易的買到真空包裝的保鮮濕麵。這一回日清發展了最新版的非油炸乾燥技術, 面條是直條的, 有點像台灣的關廟麵。相當於是日清把拉王這個品牌做了新一代的升級, 據說在中國大陸和日本同時推出, 可見日清對中國方便面市場還是很看重的。
先說結論, 中國版的可以打到85分, 日本版的分數應該會更高一些。
這個月出差時間比較趕, 而且是把華東和四川成都的二趟行程連在一起, 所以時間非常緊湊, 但是第一次到以風味小吃聞名的成都, 又怎能錯過呢? 因此只好利用有限的時間, 到春熙路步行街的龍抄手總店吃了一頓晚餐。龍抄手本身是以紅油乾拌餛飩聞名, 另一個好處是, 所有的成都名小吃它都會做, 也都有賣, 雖說可能比起本店有不夠道地與不夠正宗的可能, 但是對於像我這樣趕時間的客人, 可以在一間店儘量吃到全部的小吃, (大陸這裡的說法叫一站購足), 也算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
今天在一場飯局中朋友教的, 真是有趣
一般吃甘蔗, 那個渣是很難下嚥的, 只能吐出來,
但是如果和花生米一起吃, 花生米要那種油炸的花生米, 和甘蔗同嚼, 甘蔗渣在口中的口感就很奇妙的改變了, 變成像吃菜梗一樣的感覺, 很容易就可以下嚥..
清朝名文人金聖嘆曾說, 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 有火腿味
今天學到的是, 花生米和甘蔗同嚼, 好似吃青菜…
酸菜牛肉口味是最近大陸開始流行的一種新口味, 大陸人喜歡的酸菜是又酸又辣, 又有薑絲在裡面, 和台灣人喜歡的酸菜味道很不一樣, 這股風潮應該是統一先做起來的, 它的老壜酸菜牛肉面受到本地消費者的好評, 但是實在味道太重了, 我完全沒法子吃完它, 之後康師傅也跟進, 把以前做成區域性口味的酸菜牛肉面拿來推廣到全國, 口味比較適中, 沒有那麼重(但還是挺重的), 也相當受歡迎, 五谷道場這一款的調味還算ok, 但是畢竟非油炸面的味道就是淡一些, 加上已經是第三品牌了, 所以雖然不太糟, 但是也沒有什麼特殊感, 無非就是跟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