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的這場雪, 據說是本地50年以來最大的一場雪, 一天半之內就讓地面積了大約20公分的雪, 其實中國大陸北方積雪比這個深的情況並不少見, 少見的是一天半就下了那麼多, 也導致市政府一樣必須要在短時間內清除這些雪, 否則會對經濟民生活動有嚴重影響, 最明顯的就是交通癱瘓, 交通部門必須在路上先灑溶雪劑(大概是粗鹽之類的東西), 然後把雪鏟除。
Category: 中國經驗談
又是一夜大雪
這場雪比起去年的大雪要來得更大更急, 結果導致機場都關閉了. 原訂今天要回來的老婆兒子, 班機延後一天才出發。還好我昨天提早一天結束北京行程, 不然可能也會困在路上。氣象台報告這兩天都是大到暴雪, 好奇查了一下定義, 原來是這樣的:
降雪等級標準: 以24小時降水量為劃分標準,其中,降水量達到5.0-9.9毫米為大雪,降水量達到或超過10毫米為暴雪。
降雪量與積雪深度的對應關係: 當降雪落地後無融化時,一般而言,在北方地區1毫米降雪可形成的積雪深度有8-10毫米,在南方地區積雪深度有6-8毫米。
換言之, 24小時積雪可以達到8-10公分深, 剛剛跑出門去看了一下, 大約就是十來公分深..
一天之內參觀了四個博物館
我個人很喜歡看博物館, 當初單身赴任時, 週末都會跑到博物館待著, 北京故宮更不用說了, 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 雖說大陸的博物館文物不是太豐富, 但是比較擅長說歷史故事, 只要說說歷史上那些地方所發生過的事, 就夠讓人悠然神往的了。
由於元旦假期只有三天, 跑不遠, 加上老婆兒子還沒回來, 因此決定還是到北京來個博物館之旅。原先的計劃是三天都待在北京, 後來臨時變更計劃, 元旦上午先去幾個年輕同事家拜訪, 然後傍晚再去北京, 到了北京後, 又覺得其實不必待到一月三日, 二日晚上就回來就可以了, 這樣可以省一天的旅館費, 只因此會少了一個上午的旅行時間, 兩相比較之下, 就決定壓縮一下行程, 統統排到一天來走。
結果我還真的達成目標了, 在九個小時之內, 密集地看了四個博物館, 而且在市區內只使用地鐵當交通工具, 整個二天一夜的旅行, 含住宿門票和往返北京的火車票, 總共花不到人民幣600元。
好冷的初冬
這幾天華北地區大幅降溫, 我住的地方因為比較乾燥, 所以沒有下雪, 但是颳起風來走在路上還是很冷, 其實一般冬至以後才開始數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 今年冷得比較早, 十一月就來了場大雪, 十二月上旬手就凍得沒法離開口袋了。唯一的好處, 就是衣服乾得快, 老婆回台灣去避寒, 衣服天天自己洗, 倒也不成問題, 晚上洗好了晾起來, 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穿。
上海磁浮體驗記
一般去上海出差, 國內航線大多是走虹橋機場, 所以對上海浦東機場的磁浮試驗線慕名已久但總是沒有機會體驗, 這次出差到浦東區開會, 突然發現我所在的城市有一班夜間航班是飛往浦東的, 時間也相當合適, 因此就訂了航班, 又可順便體會一下這條距離只有30公里, 搭乘時間只有8分鐘的高速軌道線。
到達機場, 出關後, 步行約10分鐘可以到達位於兩座航廈間的磁浮車站。
今年華北冷得早
才十一月就下了兩場大雪,我們這裡情況還好,河北那裡靠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風坡,幾乎可以說已經在鬧雪災了,這裡雪雖然不大, 但是氣溫還是很低, 一週以來都在零度左右徘徊。可以說是氣候暖化以來很少見到的低溫。
不過這樣也不錯, 因為我發現後陽台的新用途, 就是可以拿來當冰箱的冷藏櫃用了, 一般北方的室內都有暖氣, 但是陽台則只比室外高個一兩度, 所以平均就是0-4度左右, 只要不放在太陽直射的地方, 就跟放在冰箱的效果相當, 放一些飲料和水果其實相當不錯, 空間也很大。
不過有太陽的地方就不太好了, 像我的辦公室, 到了中午陽光直射入窗, 雖然外面很冷, 但是因為隔了一層牆, 輻射熱還是會進來, 桌上的東西可以熱到30度左右, 觸手竟會有點燙, 當然因為晝夜溫差大, 所以很快到了四點鐘太陽一下山, 又馬上冷了下來。看來今年的冬天會很長。
今年第一場雪
這幾年大陸華北地區受全球暖化影響, 基本上很少下雪, 冬天的氣溫也不太冷, 像是去年入冬, 我們這裡的第一場雪, 也就是只有那麼一場唯一的大雪, 後來因為濕度不到, 所以後面都沒有怎麼下雪.
不過前二天氣象預報說我們這裡要下雪, 也有點將信將疑, 因為現在才剛剛進入十一月, 氣溫還不夠低, 沒想到早上起來就看到紛紛的毛雪下來, 還不算小, 但因為白天氣溫仍在零度以上, 所以算是雨夾雪, 雪片落地後立即就化了, 但看著白色的毛毛雪, 還是覺得冬意襲來, 故記之…
一回到大陸就生病了
這場病來的又快又急, 昨天中午開始乾咳, 晚上就開始喀痰, 而且是黃濁的痰, 並且喉嚨痛, 但是很奇怪的沒有發燒, 不太像我以前感冒時的發病流程, 因為有一點嚇到, 所以今天趕快請了半天假, 跑到區內最大的醫院看病, 這也是我登陸以來第一次到大陸的醫院求診(牙醫不算), (以前聽過太多不愉快的就診經驗, 所以不太敢去此間的醫院看病, 有小病都是自己買藥吃)
診斷的結果, 得了急性支氣管炎, 而且是細菌性的。不是感冒, 但是要吃一段時間的抗生素。
台灣的物價真的變高了
到大陸工作二年, 比較多的感受是大陸的物價有相當幅度的上漲, 過去到超市買日用品和食物, 大約30-5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一大包, 但是現在若要買類似的量, 都得花上100元左右, 讓我開始在懷疑以前使用的一個簡單公式是否還能適用, 這個公式就是加一個零, 如果某個商品的人民幣訂價是10元, 加一個零變成100元, 若這個東西要是在台灣要價100元台幣是可接受的, 這東西就算不貴, 可是當大陸物價上漲, 這個東西會變得讓我覺得只值台幣60-70元, 卻要10元人民幣, 就覺得不划算。
但是這次返台休假, 我才發現, 原來台幣的購買力也在快速下降, 原來我覺得只值60-70元台幣的東西, 現在也一樣要價100元台幣了, 換言之, 兩岸的貨幣購買力是同步在下降的, 所以比例還是相同, 隨便買個小吃或小商品, 二年前我離開台灣時, 都只要大約35元的, 現在都要50元, 全家人吃一頓飯, 原來六七百元可以搞定的, 現在得花掉1000元, 整個的感覺起來, 二年以來物價的上升大約是在20-30%左右。
這讓我不禁想到, 我在三年前僱用一個大學畢業生, 薪資大約是25000元, 而目前的行情好像更低, 一個碩士生大約是34000, 現在也只低不高, 但是生活物價卻高了二到三成, 等於名目工資未增, 實質工資則大幅縮水, 25000元只相當於三年前的19000元, 這樣的薪資要如何維持生活呢? 而大陸的年輕人, 三年前大學剛畢業可以拿到1200, 而三年後則提升到1600元, 名目工資還是有上升的, 因此實質的生活大致是可以維持住的, 雖然還是比不上台灣的工資水平(以購買力來看相當于在台灣以16000的月工資來生活), 但是照這樣下去, 很可能再過不久, 台灣的年輕人就不再會介意到大陸來找大陸年輕人的工作了, 因為生活的品質已經快要接近了。
至于我們這些台勞主管級的薪水, 現在也有名目薪資跟不上物價, 導致實質工資縮水的情況, 但是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只能繼續努力賺錢和存錢, 能保住現有的工作最重要。
我的手機(1)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上班族的手機(行動電話)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行頭。我個人原來對手機的要求不太多, 只要能接能打, 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存放通訊簿, 大概一台中價位的商務用手機也就足夠了 。但是事情的演變顯然不是如我所想的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