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北師附小的回憶-上學

當年台北市公車尚未聯營, 所以坐公車上學必須申請各間公車公司的學生卡式票.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車票護套, 有一個鉚釘, 設計有點像瑞士刀,可以拉出你要坐的票讓車掌小姐剪票. 一格好像五毛錢吧.(後來五年級唸西門國小時, 公車已經聯營, 所以就只有一張票)。

不過我因為年紀小, 其實擠不太上公車, 所以早起一點就會走路.一張卡式票可以用一整個學期.都市小孩走這一趟上學的路其實是很好玩的…

閱讀全文〈唸北師附小的回憶-上學〉

達人-泛濫成災的外來語

達人- 這是個標準的日本外來語, 在沒有無線日本台之前, 台灣是沒有這個名詞的.曾經何時, 這個名詞開始出現在其他本地媒體, 廣告, 甚至文學作品中.任何可以扯得上一點邊的文字, 就好像非用它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文字程度, 讓我看得實在無奈兼生氣.

有網友指正,這個名詞其實還是來自中國,不過在從日本傳來並開始流行以前,它確實是個[死語](沒有人在使用的詞語)。

閱讀全文〈達人-泛濫成災的外來語〉

反式脂肪酸與健康

反式脂肪酸和氫化植物油是這幾天吵得很兇的消費者議題,

不過因為又是一些視政府和業者為仇敵的基金會所發起, 我建議消費者其實要小心, 以免被經過扭曲的媒體資訊所誤導. 基本上, 現在因為其對健康的危害證據還不太足夠, 所以政府並沒有禁用這個產品, 和基因改造食品一樣. 只以建議或規定業者標示的方式, 讓不想用的消費者可以有所選擇, 但這並不意味著反式脂肪酸和氫化植物油是一個多可怕的敵人。

舉基因改造食品的例子, 台灣可能自有基因改造食品以來, 接近20年, 進口的大豆就幾乎都是基因改造, 所有人該吃到的豆類製品都吃了, 如果現在才在害怕, 其實沒多大意義, 更何況是否需要害怕都不一定. 不喜歡的人不要吃就好了, 不需要影響不介意吃的人的心情.

而氫化油脂的歷史更久, 台灣人吃這種油已經有三十年以上, 而且天天都吃得到, 從油炸油, 烘焙食品(麵包餅乾), 人造奶油, 烤酥油等, 如果它有害, 也早就為害四十年了.所以我認為宣導討論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因此而指涉到特定廠商或產品, 或是引起恐慌則大可不必。

以下引用一篇國立師範大學 吳文惠教授的文章, 個人認為中肯, 也提供各位參考.

反式脂肪酸與健康? 〈 國立師範大學 吳文惠教授〉

閱讀全文〈反式脂肪酸與健康〉

光榮與榮譽

最近其實心情頗為沮喪. 很想找回對生命的意義. 從年輕的時候, 其實我們有很多目標可以追求, 即使不是目標而是過程, 我們也都認為是一種值得自我肯定的事物, 也就是感覺光榮與榮譽. 例如說, 身為一所知名大學的學生, 拿到不容易得到的學位或證照, 甚至只是服兵役(我在海軍陸戰隊), 參加社團, 很容易的都會有這種感覺油然而生.

可是現在這種感覺越來越少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名器榮典的濫用濫發, 大學錄取率達到八成, 證照的價值也縮水, 博士教授滿街走, 為了要競爭被稀釋的有限資源, 一樣和升斗小民在那裡鑽營.最近公司要做績效考核, 我居然一點都沒有感覺, 因為如果升官加薪, 只是代表要做得更累, 要向更多人低頭, 一點都不好玩, 生活中真的太缺乏something meaningful or something exciting.

或許這個浮誇而走向衰敗的社會就是這樣. 有能力的人, 鮮少受到鼓勵和激勵, 於是他們也就更沒有力氣去激勵他人.很累。

閱讀全文〈光榮與榮譽〉

紅不起來的女明星

最近因為媒體自己已經把自已搞得太爛了, 所以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 其實媒體上一直有一類人存在, 就是那種紅不起來, 但卻一天到晚有新聞可炒的女明星. 在我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有二位, 一位約是十年前出現的, 大名叫辜容高. 一位則是最近出現的, 大名叫做嚴淑明. 閱讀全文〈紅不起來的女明星〉

食品添加物與食品原料

在定義上, 食品原料指的是本來就用來食用的食品素材。食品添加物指的則是, 本來並非用於食用, 但是在限量內被視為安全, 且可以用在特定(不是所有的)加工食品中, 用來改善食品質地的材料。

因此食品添加物如果在法律限定範圍中使用, 就不可以說它是壞人, 頂多只能以道德的理由來迴避他,

閱讀全文〈食品添加物與食品原料〉

被污名化的防腐劑-從珍奶事件談起

最近消基會又開始針對珍珠奶茶中含有的防腐劑大作文章。

其實在加工食品中, 為了達到久藏和保鮮的目的, 食品添加物幾乎已經是必要的素材. 包括防腐劑在內. 當然, 人們可以因為各種理由(包括宗教信仰)而拒絕某些食物, 自然也可以因為同樣的信念而拒絕任何他不願意吃下肚裡的東西。

我並不反對人們拒絕食用含有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 不過人們對於防腐劑的恐懼或是排斥, 在我看來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問題, 並不真正與它可能造成的危害相關, 仍然是一種類似宗教或是族群意識的行為, 並藉由媒體與部分所謂學者專家加以渲染誇大。

閱讀全文〈被污名化的防腐劑-從珍奶事件談起〉